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?
也許可能是一種既不善又不惡的中庸之道,
善或惡是要看是從哪個角度去思考。
.
何為善?何為惡?善惡之標準為何?
.
道德經第二章有說道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」
.
善與惡相對而成,人因有善才會有惡,
善端與惡端的對立,也許人生出來就沒有善惡之分。
.
若人生出來沒有善惡之分,
那是不是可以說善與惡是後天才有的,
就比如生出來就像一張白紙,
善或惡要從外面所影響。
.
孔子說「性相近」,
卻沒有說明人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惡,
通過自修來擴充四端之心,
也是意味著承認善與惡之存在,
人可以為惡,亦可以為善。
.
當人們認為善是好的,人人就會去追求「善」;
當人們認為惡是不好的,人人就會想方設法不會為惡。
.
荀子以禮為核心來控制人之惡端,
韓非子與李斯推出法家學說,用法來控制人之惡端。
同樣西方的自由民主也是以憲法主義的法治觀念來控制人的權利。
.
徐復觀所詮釋的儒學就是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,
以人民為為天下,達到無為之德。
.
所謂無為之德,就是人心所向。
若人們的心向善,善就變成世界之標準,
並企圖不讓自己變成善的另外一端「惡」。
.
人乃生而平等,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,
所以人是可以選擇自己的善與惡,
因為人有自由人才會平等。
.
所以就會有善與惡之間的衝突,
兩者之間的衝突,是人人都不想要之事,
然而所謂共同體的概念也許可以來說明這樣的問題。
.
每個人是獨立的,可以選擇自己的善與惡,
每個人是有自己的主體性,是一種既特殊又普遍的東西。
所謂普遍性就是我們人所要追求之目的。
和平共處找到中庸之道,
「執其兩端,用取中於民」,
正是管理人民的道理,找一個共同處,
就是「民意」,換句話說就是「普遍性」,
以普遍性為世界之標準,正是民主之所在。
.
西方自由民主以憲法來控制統治者的權力,
不讓統治者往外走,統治者要做到普遍性的境地,
換句話說就是「一碗水,要端平」,
平等與中庸就是儒家政治哲學之所在。
.
一碗水要怎樣端平呢?
不別親疏,不殊貴賤,一律於法?
這是否可以達到人人平等的境界,
不過正所謂「法律不外乎人情」,
但如果情有可原呢,忠孝兩難等問題,
又該怎樣去解決這樣的問題。
.
人心是肉長的,
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」
因為人有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心,
才會有仁義禮智四端之心。
.
法律不是萬能,但也不是無能。
只要通過內在與外在兩者的對立面,
才能互相形成「大道」。
正所謂「有無相生」或許是因為有對立面,才會有「中庸」。
.
儒家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各有所長,
執其兩端而取中,取西方的長補儒家的短,
各自互相形成一個新的知識。
.
陳勝泰
2021年05月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