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
A collection of 6 posts
明(9月22日)天要開學了……
中文

明(9月22日)天要開學了……

明天要開學了…… . 好久沒有寫中文版的Po文了 時間過得真快, 一轉眼從碩一新生就變成了碩二了。 . 從這個學期過後就不用來上課了, 30個學分一年半修完, 剩下的就只有要專心寫論文了。 . 想想也真的是很不容易, 一個人背井離鄉, 來到了「台北」這個陌生的城市生活; 一個比別人小了兩三年, 來到了「師大」這個大學念研究所, 跟自己同歲的都還在大二,壓力便真的大了起來, 要把自己變得更強大,才能比得上別人。 . 一個學期修了5堂課15個學分, 想想那個時候真的快把自己逼瘋了。 . 大陸有幾句詩深深在我腦海里徘徊: 「走向遠方,是為了讓生命更輝煌……不論是孤獨的走著,還是結伴同行,要讓每一個腳印都堅持而有力量」 . 人生的意義,就在人心。 每一步不管是成功或失敗, 都是要自己去面對,並選擇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。 . 人生苦短,道路漫長, 珍惜每一段時間、每一個人, 相遇與離別都是一種緣分。 . 來台灣一年我似乎對台北的路了如指掌, 不用開地圖就已經知道要走的路了。 其實地圖本來就在人心, 我們通過不斷地去努力堅持,
2 min read
《按照自己的節奏走——享受過程》
中文

《按照自己的節奏走——享受過程》

我到底讀碩士是為了什麼? 我真的想要在兩年內畢業嗎? 為什麼要給自己的壓力那麼大? . 是不是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忽略了享受學習的過程? . 學習、探討問題曾經是一個我很喜歡做的事情, 我認為學習就是一種向內心轉移,是一種認知自己的一個過程。 我去探討問題是因為我處於內心真正的想知道,所以我就試圖去尋找那個答案。 . 當你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,那件事情就不會給你自己造成任何壓力。 但是也就是在不知不覺當中, 我開始為了結果而去學習, 開始為了結果,為了畢業,去努力、去付出, 然而這些卻變成我自己的一個壓力。 . 我們學習的態度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呢? . 我們學習是為了什麼? . 當你享受過程,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 你就不會覺得有付出感,也就不會覺得你一直在努力, 你只是處於內心喜歡而去做,樂在其中而已。 . 這個態度應該可以說是「不求而得」吧。 . 陳勝泰 2021年05月30日
1 min read
明(2021年5月23日)天就要回泰國了….
中文

明(2021年5月23日)天就要回泰國了….

真的捨不得台灣, 捨不得這邊的朋友們。 . 有很多泰國朋友問我說:「泰國比台灣還危險,你真的要回去嗎?」、「你回去之後,回不來怎麼辦?」、「泰國有什麼好的,政府那麼爛,乾脆不要回來了留在台灣」 . 其實有時候同樣的問題,我們卻有不同的想法, 在不同的角度,去思考同一個問題,往往會有著很不一樣的感想。 . 是的,我承認,台灣確實比泰國好多了, 但是不管怎樣,在家的感覺往往會比在遠處他鄉還要溫暖。 . 從生出來一直到現在,雖說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泰國, 看到了很多泰國的大事小事,甚至覺得自己的國家真的很爛, 一直到現在,都有很多泰國人想移民到國外去。 但我卻有著不一樣的感覺,雖說泰國多麼不好,但是她卻是我的家,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,這裡充滿著我很多的回憶。 . 但人生也確實不能一直在原處不動,人總是會長大的, 人生的路,要自己選擇,自己去面對。 . 在台灣的271天,是我人生最寶貴的時間, 在這段時間裡,我學到了很多知識,認識了很多人,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。 . 我爸常跟我說:「你不能一直整天待在屋子裡不出來,你要學會出去看看世界,看看其他人,他們在幹
2 min read
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?
中文

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?

也許可能是一種既不善又不惡的中庸之道, 善或惡是要看是從哪個角度去思考。 . 何為善?何為惡?善惡之標準為何?  . 道德經第二章有說道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」 . 善與惡相對而成,人因有善才會有惡, 善端與惡端的對立,也許人生出來就沒有善惡之分。 . 若人生出來沒有善惡之分, 那是不是可以說善與惡是後天才有的, 就比如生出來就像一張白紙, 善或惡要從外面所影響。 . 孔子說「性相近」, 卻沒有說明人是性本善或者性本惡, 通過自修來擴充四端之心, 也是意味著承認善與惡之存在, 人可以為惡,亦可以為善。 . 當人們認為善是好的,人人就會去追求「善」; 當人們認為惡是不好的,人人就會想方設法不會為惡。 . 荀子以禮為核心來控制人之惡端, 韓非子與李斯推出法家學說,用法來控制人之惡端。 同樣西方的自由民主也是以憲法主義的法治觀念來控制人的權利。  . 徐復觀所詮釋的儒學就是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, 以人民為為天下,達到無為之德。 . 所謂無為之德,就是人心所向。 若人們的心向善,善就變成世界之標
4 min read
泰國與民族主義的想象
中文

泰國與民族主義的想象

「國家、民族與現代」是西方國家的概念, 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是圍繞著「自我」與「他者」的互動, 殖民時期西方國家的到來, 以及各國間的「旅行者」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人物,也使得文化能夠在此傳播。 . 此外,西方國家在殖民時期的殖民地, 透過為了統治正當性而進行教育人員, 以便擔任殖民政府之重任,也使得文化能夠在其中有所交流。 . 然而,文化之間的交流,也必須透過文本, 與解釋者本身對於文本的了解, 所以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, 往往會發生一種所謂「脈絡性的轉向」(contextual turn),就是把新的概念放在本土的脈絡,賦予它一個新的解釋。 . 西方國家的到來,與其他被西方國家殖民的東南亞國家,長期受到殖民、受到殖民者作為媒介所帶來的種種思想如族群的概念、殖民者所做出的人口普查、地圖等概念,以及長期被殖民者統治,形成一股反殖民的氣氛。 . 反殖民主義的誕生,使得民族主義在此興起。 種族間的不平等關係,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, 受到殖民者的不對等待遇所產生的分歧, 也在本土脈絡中打開了一個新的歷史事件。 . 各國之間透過殖民者所帶來的思想,如
4 min read
為什麼我要來台灣念研究所?
中文

為什麼我要來台灣念研究所?

是的,我有機會能夠被泰國排名第一的朱拉隆功大學錄取,但最後我還是來了台灣。 . 想起去年疫情剛爆發, 應屆畢業生的我當時感到很迷茫, 不知以後該何去何從。 . 人生的路說長就長,說短就短, 想做什麼就該大膽地去做。 跳脫人人思考的框架,擺脫這些的束縛, 生活就會變得簡單。 . 「必須拿了高分並考上很好的大學、 必須找個穩定的工作、必須認真賺錢, 以後你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的。」 這些說法,從何說起,到底是誰說了算? 難道考不上好大學、沒有找到能賺很多錢的工作,這樣就不能幸福嗎? 是你自己說了算,還是誰說了算? . 我很反對那些說法,我也並不認為外在的因素會比內在的因素更重要, 人一生就只有一次,最終還是要看你自己, 感受你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覺,聽你自己的聲音,活出主體性。 . 我也確實做到了,高中那時,我選擇了到泰國藍康恆大學唸書,藍大對於很多父母來說,甚至一些老一代的老師,都不看好這所大學,甚至把藍大跟朱拉、法政和馬希頓那些頂尖大學做對比。那又如何呢,我當時確實是有能力考上那些大學的,但對我來說那不是我個人所向,藍大學費為泰國最便宜的大學,不
5 min read